扬子晚报《用“糖果”换飞机》报道引来88岁亲历者——“让子孙后代铭记这段光荣历史”
“我作为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宣传者、健在者,有必要来看看当年的‘中国儿童号’,铭记历史,缅怀先烈。”10月2日,《扬子晚报》刊登了用“糖果”换飞机的故事,家住靖江市的88岁退休教师王沂读到了这篇报道,立即委托家人致电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称自己就是当时捐献“中国儿童号”飞机的亲历者,他希望能走进现在的姜堰实小,见一见那架承载着无数儿童爱国梦想的“中国儿童号”。
“曾参加过战斗的飞机原型在北京,不去了。飞机模型在隔壁邻县,就在眼前了,必须来看看,和它合个影,让我的子孙后代,都记住这段曾经的保家卫国的光荣历史。”10月30日下午,王沂在家人陪伴下来到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街南校区,一踏入捐机园,王沂老先生的目光瞬间被那架“中国儿童号”飞机所吸引。他激动地从挎包里掏出一条崭新的红领巾佩戴在胸前,与这架承载着无数回忆与梦想的飞机合影留念。随后,他又走到当时周立人校长发起倡议的地方——万年台,满怀激情地唱起了那首熟悉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虽然已是88岁的高龄,但是王老先生神采奕奕,声音依然洪亮有力。
11月5日,记者电话采访王沂,谈论起当年捐献“中国儿童号”飞机的场景,他如数家珍,滔滔不绝,“73年前,我还是十几岁的少年,我在扬州工人子弟小学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活动,我在班上第一个捐出了200元(旧币),那是我理发的钱。”
1951年夏,原扬州工人子弟小学刚刚建立,当时王沂就读于此校六年级,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宣传委员。在课间阅读报纸时,看到泰县姜堰小学发起的‘省下糖果钱捐献中国儿童号飞机’的倡议,立即找到班主任庄尧恩老师,提出参加捐献并组织班级积极响应。“我当时就从口袋掏出200元(旧币)交给庄老师,后来在班级的集体捐献中又捐出300元(旧币)。这500元(旧币)是从理发、买铅笔等生活学习需要中抠出的钱。”王沂描述当时的情景,不仅发动自己班级积极捐献,同时还发挥少先队的宣传作用,抱着募捐箱,带领同学们到各年级各班级宣传倡议,并且走上街头,在便益门大街口向社会群众宣传募集捐款。“同学们都毫不吝啬地捐献出了自己的零用钱,甚至去捡破烂,把废旧物品卖掉,一分一厘地积累起来。我们每天早上来了就把钱投进学校门口的捐款箱里。”
此外,王沂还积极参加抗美援朝全市宣传活动,带领学校少先队宣传队员、合唱团员们参加苏北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录制,电台先后播出了合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嘿啦啦》等三首抗美援朝战歌。后来又代表工人子弟小学的学生给党中央毛主席写信,表达支持抗美援朝伟大壮举的决心。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战争的苦难,也见证了国家的崛起。”王沂对这次圆梦之行充满感谢,参观之行结束后,他前往曾经的工作单位靖江市城北小学,分享此次探访“中国儿童号”的见闻与感受,“让我们的后代不仅知道过去的故事,更能够在未来续写新的篇章。”
通讯员 乔梁 孙学勤吕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金雨希王颖
校对 李海慧
(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