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个苏州!

走进“吴门山水画第一人”的世界

文化/体育 2023-12-11 gusd68687

本报讯(记者 姜锋)昨天下午,由苏州画家章致中主讲的彬龙艺术讲堂·吴门画派系列讲座跨越6年光阴,在彬龙美术馆迎来第二十四讲,也是最后一讲。而这最后一讲,聚焦的正是章致中的业师、吴门大家吴䍩木。活动现场,章致中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带领听众一起走进吴䍩木的书画世界。

苏州画坛历代有“家学”形式传承之风,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吴伯滔、吴待秋、吴䍩木祖孙三代,亦父亦师,代代相传,并均成大器。这样的丹青世家,罕见于中国画坛,而取得成就最高者是第三代吴䍩木。他被陆俨少赞誉为“吴门山水画第一人”,曾任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长、苏州国画院院长、苏州吴门画派研究会会长。

吴䍩木1921年出生于浙江嘉兴,幼年随父从上海迁居苏州。他的祖父吴伯滔是晚清著名山水画家。父亲吴徵,字待秋,系民国时期上海画坛“三吴一冯”(吴待秋、吴湖帆、吴子深、冯超然)之首。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吴䍩木先学人物,后学花卉,最后专攻山水。9岁那年,其父在家中向好友吴昌硕展示一幅《长江万里图》,吴䍩木凑上前看了几眼,被父亲呵开。他回书房即临摹了一幅,宣纸上寒水滔滔、帆影点点、昊天似碧、远山如黛,见者无不称奇。

1943年,吴䍩木从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进入上海金融界工作。1949年,吴待秋逝世,吴䍩木离沪回苏,之后杜门谢客,在家专攻山水。他把郑振铎编的《域外名画集》中的1000多幅名画反复临摹,用尽家藏的两大柜9000余张宣纸。经过此番苦练,吴䍩木对历代大家之技法无不谙熟于心,为他的山水画技艺,也为他后来艺术之发展变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这一时期,他师古而不泥古,其创作意在象外,思人所不思,画人所未画,颇有独到之处。

时光流转,世事变迁。20世纪初,中国社会迎来大变革,对生活、对社会、对艺术的影响日益明显。大环境下,吴门书画的传统与现代在吴䍩木的身上完成交汇,他的书画面貌开始变得成熟和个性化。独特的文人化、意象化的形式语言与笔墨审美的完美结合,破格而不野、跌宕而韵致的线条运用,使其个人情趣在笔墨书画中得以酣畅地抒发出来。

到了晚年功成名就之时,吴䍩木毅然决然地投入到“第三类国画”的创作当中。他把中国传统古典派国画称为“第一类国画”,把现代派即新国画称为“第二类国画”,把自己探索的国画称为“第三类国画”。他的“第三类国画”大胆变革中国传统国画,反其道而行之,或将传统国画技法用过头,在“物极必反”中显其新意。他的此类作品在反传统中透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有一种“不成章而成章”之美。

在探索的过程中,由于当时技法还不成熟,吴䍩木的“第三类国画”作品很长一段时间秘而不宣,就连他的老朋友、著名书画家张辛稼都没见过。作为两人的共同弟子,章致中巧妙地在其中进行了沟通,带了19张吴䍩木新作的大幅照片给张辛稼鉴赏。张辛稼看后,9张认出了画作风格的源头,另外10张自承看不明白。而吴䍩木本以为没人能看懂他的新作,听说后拍案惊喜,连称“辛稼知我”。

两个小时的讲座过程中,台下数十位观众无不聚精会神,凝神静气,倾听吴䍩木的人生和艺术经历,以及他对于书画的坚持,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吴门书画的传承和创新。而这样的场景,已在过去6年中出现了20多次。

2017年起,章致中便在彬龙美术馆开设公益性的吴门画派系列讲座,从沈周到吴䍩木,从明中期到当代,讲述了多位吴门画家的文人风骨和艺术特点,带领市民感受吴门笔墨中蕴含的宏大精神和强劲的生命力。章致中表示,虽然讲座告一段落,但他向公众推介吴门画派的步伐不会停下,仍将继续给市民上文化普及课,带领更多的人了解吴门画派,走近吴门画派,感受它精彩绝伦的文化内涵。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第三方或整理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展示,不拥有所有权,不代表本站观点立场,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图片等内容有涉及版权/违法违规或其他不适合的内容, 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Copyright © 一个苏州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30477号-12 |——:合作/投稿联系微信:nvshen2168

|—— TXT地图 | 网站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