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约德国专家再到江苏盐城,盐阜大地上中德合作情谊绵长
10月21日,第十届中德农业周在盐城市拉开帷幕,曾经来过盐城的德方专家和企业家们再次踏上这片改天换地的盐阜大地。“Hallo, ich freue mich sehr, dich wiederzusehen!(很高兴见到你)”身着正装参会的刘天星一眼便从人群中看到从德国来的老朋友,两名农业“老战友”得以在江苏盐城久别重逢。
第十届中德农业周在盐城开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约十年前,来自德国的农业专家们与先进机械走进盐城市响水县的田间地头,在江苏农垦黄海农场试验田中,中德双方农业人才深入交流,以优势互补换来合作共赢,两国民间的交流与情谊也一直在延续。
互利合作为共同目标努力
德专家:“我很愿意再到盐城工作”
2014年10月,中德两国共同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决定实施“中德农业现代化种植示范农场”项目。2015年,在中德两国农业部门支持下,中德作物生产与农业技术示范园(以下简称“中德农业示范园”)成功落户江苏农垦黄海农场,项目配套设施累计投资近亿元,是中国和欧洲发达国家间最大的农业种植业合作项目。
德国政府为项目注资数百万欧元,并每期合作委派两名德国专家常驻园区负责项目运作,9家德国跨国农业农机企业无偿为项目提供农机设备、农业投入品及技术支持。在已开展过的两期项目中,多名德国专家因此走进了位于盐城市响水县大有镇的黄海农场,与农场的其他技术人员工作、生活在一起,共同交流经验、攻克难题。
德国专家潘泽凯在调试农机
“盐城的人们非常友好和热情。这里的工作方式与德国非常不同,但通过持续沟通,我们能够非常紧密地一起工作。”2021年,德方专家潘泽凯(Patrick)参与到二期项目中,他告诉记者位于中国南方的盐城一年可以收获两次作物,农业实践高强度且密集,德国的机械与农业模式在这里可以帮助调整耕作方法,提高产出的同时减少化肥、农药方面的投入。
潘泽凯在实验田做研究
一年半的驻地工作里,潘泽凯与中方的项目伙伴们建立了深厚友谊,他也看到他们双方的工作成果被推广到江苏省乃至更广泛的地区。“德中友谊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跨文化项目中,我们找到了共同的目标。我会很高兴回来见到以前合作的伙伴、同事和朋友,并且我非常愿意再次到盐城工作。”他向记者说道。
“双元”培训走进田间
高素质农民培养惠及万人
中德农业示范园项目部部长刘天星参与和见证了整个项目的发展,在他眼里中德合作给农场带来最大的改变是德国现代农业所积累的经验与意识。“德国的专家们分享经验时很特别,他们基本都是在试验田里直接开讲,面对作物和机械生动地讲授。”刘天星告诉记者,中德农业示范园项目中很重要的一环,便是通过德国“双元”培训,来培养更多中国的高素质职业农民。
潘泽凯与中方技术能手交流经验
“双元”培训是指通过知识培训和实践培训共同来进行专业职业技能培训的模式,更加侧重于技能的实践性。起初黄海农场派出了2名技术能手去到德国,1个月在学校学习,6个月在德国农场实践。学成归来后,这些技术能手与德国专家组成宣讲团,将先进技术经验与理念向周边省市农业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与实践操练,两期项目累计为全国培养中德“双元”新型职业农民3.4万人。
中德农业示范园双方查看种植成果
作为与农场“场地共建”的地方主体,响水县大有镇也因中德合作受益匪浅。“我们镇及周边的农业种植大户们也经常能够参加到这些高水平培训,并且在农场的帮助下,德国进口来的农业机械也被用到了普通百姓的农田收获中。”大有镇党委书记马乔乔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如今大有镇正在积极推进小田变大田发展现代农业,当地打造的“康庄大米”品牌、鲜食玉米等也正在市场上不断打出影响力。
黄海农场内的农机设备
合作共赢成果丰硕
以项目为范例为世界提供经验
10月19日,位于响水县大有镇的黄海农场迎来水稻丰收,金色的稻田里有着大型德国克拉斯牌收割机的轰鸣声,也有着许多辆国产东方红拖拉机等农机身影。中德合作中,德国头部农机企业通过项目不断发现问题并改进,做到更适应中国本土后,顺利扩大了市场。如今,科乐收、雷肯、豪狮、巴斯夫、拜耳等德国农机知名企业已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或设立研发中心。
国内农机企业也在中德合作中获取发展新活力。据了解,江苏悦达智能农业装备有限公司依托中德农业示范园搭建的合作平台,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推出迭代升级的优秀农机产品。去年,该公司实现拖拉机销售6074台,同比增长31%,创8年来最好水平。还有诸多国内农机品牌通过到中德合作项目学习,不断优化改进了设备,如今逐步成长为具有实力的农机企业。
中德农业示范园双方项目成员合影
2023年,盐城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454.4亿元,位居全国地市级首位。目前,盐城累计设立203个欧盟企业投资项目,其中累计设立德国投资项目42个,合同外资1.5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952万美元。盐城通过中德农业示范园项目在促进技术融合创新、完善农业培训体系、搭建产业合作平台等方面作出诸多有益探索,阶段性成果显著,也为农业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经验、新样本。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燃
校对 陶善工
(来源:扬子晚报)